close
十、P.612何謂需要拉力型通貨膨脹?
定義:由於總合需求曲線不斷右移,所牽動之一般性物價水準全面、持續上揚的現象。
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過多的貨幣,太少的商品,是指商品及勞務的總需求大過總供給,會造成物價上揚。經濟學家認為,「過多的貨幣追逐太少的商品及勞務」是造成需求過多的主因。也就是說,如果大家手上都有很多錢很多貨幣,就可能會競相出高價搶購商品,而造成物價上揚的現象。
通貨膨脹的壞處,家庭主婦感受最深。發生通貨膨脹時,日常必需品的價格普遍上揚,一個家庭如果要維持原來的消費水準,開銷一定會加大,甚至還會入不敷出。
國內生產毛額物價平減指數年增率 95年 2006 第四季 -0.5%
96年國際原油與鋼鐵等農工原料價格持續走高,推升進口物價上升9.0%,並帶動國產內銷品價格上升6.4%,出口物價則受全球製成品市場競爭因素抑制,升幅較緩,為3.6%,交互影響下,躉售物價上升6.5%;併計服務價格變動後,輸出與輸入平減指數分別上升2.7%及5.3%。消費者物價方面,上半年走勢平穩,僅增0.6%,惟下半年起,因各項消費商品反映成本逐步走升,加以風災雨害重創蔬果生產,致下半年消費者物價上升3.0%,其中商品類漲幅更達4.8%;倂計全年消費者物價漲幅1.8%。
95年 國民所得為10,692,909(百萬元) 平均每人為 470,224 (元)
96年 國民所得為 11,336,547(百萬元) 平均每人為 496,595(元)
95~96年所得上漲
95年 物價指數 總指數 100.00
96年 物價指數 總指數 101.08
95~96 年物價指數上漲
當時通膨為
國民所得成長率 95 年 4.80 96年 5.70
國內生產毛額GDP
95年 11,917,597(百萬元) 平均每人 524,081(元)
96年 12,635,768(百萬元) 平均每人 553,507 (元)
台灣在民國95年到96年第4季有明顯的需求上拉型通膨
96年國際原油與鋼鐵等農工原料價格持續走高,推升進口物價上升9.0%,並帶動國產內銷品價格上升6.4%,出口物價則受全球製成品市場競爭因素抑制,升幅較緩,為3.6%,交互影響下,躉售物價上升6.5%;併計服務價格變動後,輸出與輸入平減指數分別上升2.7%及5.3%。消費者物價方面,上半年走勢平穩,僅增0.6%,惟下半年起,因各項消費商品反映成本逐步走升,加以風災雨害重創蔬果生產,致下半年消費者物價上升3.0%,其中商品類漲幅更達4.8%;倂計全年消費者物價漲幅1.8%。
十一、P.625何謂通貨膨脹的影響:在社會不安定方面?
定義:通貨膨脹發生後,消費者為減輕損失,先須調整其消費習慣,包括增加購物次數、增加到處比價次數等,使閒暇時間減少,生活緊張程度提高。更重要的是,受雇人員為恢復其實質所得,會不斷地提出加薪要求,而企業則面臨將工資加成轉嫁給消費者及銷路減少的抉擇,因而對加薪要求會產生不同的反應,此種情形易於提高社會的緊張程度。
在通貨膨脹嚴重時,今天能買到一斤米的錢,明天可能只能買到半斤米。因此,人人不再儲蓄,而爭相囤積貨品,或者是將錢投入購買房地產、黃金及外幣等投機性或不具生產性的用途。結果,正常的生產事業缺乏資金來源;企業也因為成本及收益難以掌握,造成投資停頓;於是整個社會的人力資源都消耗在對抗或適應通貨膨脹上,嚴重影響經濟成長。
更甚者,如果社會大眾普遍存有通貨膨脹預期心理,惜售、囤積、搶購、投機風潮四處蔓延,通貨膨脹會愈益嚴重,而引發所謂的惡性通貨膨脹。此時,價格上漲劇烈,人民對貨幣的信心蕩然無存,整個社會的經濟、金融活動失去了依據,再也無法正常進行。
更甚者,如果社會大眾普遍存有通貨膨脹預期心理,惜售、囤積、搶購、投機風潮四處蔓延,通貨膨脹會愈益嚴重,而引發所謂的惡性通貨膨脹。此時,價格上漲劇烈,人民對貨幣的信心蕩然無存,整個社會的經濟、金融活動失去了依據,再也無法正常進行。
2008年通膨3.53>薪資-1.96 2003年通膨-2.08
十二、P.629何謂核心物價指數?
定義:核心物價指數一般係將包括所有項目的消費者物價指數,亦即所謂的標題消費者物價指數(headline CPI),扣除若干易產生明顯短期波動而對長期走勢沒有太大影響之項目,或者扣除一些由政府所掌控的物價項目(如規費)。以我國而言,核心CPI是將CPI扣除蔬果、水產及能源項目後所得到的物價指數。
台灣近八年來核心物價的漲幅始終在一%以下,即或前兩年國內物價嚴峻,九十四年第三季漲幅曾飆逾三%,但核心物價卻始終沒有超過○.七%,如今核心物價年增率已連八個月升高,近兩個月並升逾二%,這顯示台灣的通膨壓力確實較前嚴峻,值得注意
但總體而言,十年前台灣的核心物價皆在三%以上的水準,並未引起民眾的憂慮,這說明台灣今天固然漸有物價上漲的壓力,但是真正的問題仍在於近年經濟成長動能不足,薪資成長低迷,想想近六年國人平均薪資年增率低到僅○.八五%,即令是小小的通膨,恐怕也會引來大大的問題。
核心物價指數 總指數(不含蔬果水產及能源)
2008
|
104.47
|
2007
|
101.36
|
2006
|
100.00
|
2005
|
99.48
|
2004
|
98.83
|
2003
|
98.13
|
2002
|
98.73
|
2001
|
98.06
|
2000
|
97.97
|
消費者物價指數 總指數
2008 105.39
2007 101.80
2006 100.00
2005 99.41
2004 97.17
2004 97.17
2003 95.62
2002 95.89
2001 96.08
2000 96.09
A 2008年消費者物價總指數為105.39,核心物價總指數(不含蔬果水產及能源)為104.47則消費者物價總指數高於核心物價總指數
B 2006年消費者物價總指數為100.00,核心物價總指數(不含蔬果水產及能源)為100.00則消費者物價總指數等於核心物價總指數
C 2005年消費者物價總指數為99.41,核心物價總指數(不含蔬果水產及能源)為99.48則消費者物價總指數低於核心物價總指數
十三、P.637何謂價格僵固性?
定義:在這兩大目標抉關係中,菲律普曲線的斜率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斜率愈大時,表示為減少一定量的失業率(即促進經濟成長)所須支付之物價上漲率的代價愈大。就同一條菲律普曲線而言,線上各點,愈接近失業率為零時,其斜率愈大。這就表示經濟成長率愈是提高,所須支付的物價上漲率的代價愈大;也可以說,經濟成長率愈高,通貨膨脹的危險愈大。斜率愈小時,表示為減少一定量的失業率,所須支付的物價上漲率的代價愈小。就同一條菲律普曲線而言,固然可能出現物價上漲率為負值的現象,然其時其斜率已甚小,甚至有與橫軸平行的趨向。換句話說,在物價上漲率為某一負值時,幾乎已無物價穩定與失業率之抉擇關係存在。有些經濟學家認為這正可間接證明凱因斯所稱之價格僵固性的存在。
價格僵固性大致上在菲律普曲線會呈現一個平滑的曲線,即已經無法利用上升或下降通貨膨脹來控制失業率,此題就舉近30年來台灣的個案來看,民國73到75年通膨接近零成長分別為-0.03%、-0.16%、0.7%,失業率73年2.45%,74年增加18.7%為2.91%,75年較基期73年增加8.6%為2.66%,民國90到92年通膨率為-0.01%、-0.20%、-0.28%,失業率90年4.57%,91年增加13.13%為5.17%,92年較基期90年增加9.19%為4.99%。
十四、P.645何謂正斜率的菲律普曲線?
定義:此種正斜率的菲律普曲線,正是為停滯性膨脹現象。對於停滯性膨脹產生的原因,貨幣學派的普遍看法是政府不斷採取擴張性經濟政策,導致通貨膨脹預期繼續存在普惡化,因而總合供給曲原不斷左移,實乃停滯性膨脹產生的主要原因。至若凱因斯學派則認為大抵可歸因於諸如戰爭、重要農產品欠收、石油或重要原料短缺等導致總合供給減少;或係公共部門的結構變動(諸如政府支出結構、租稅結構、補助及移轉支出變動)改變了總合供給曲線的位置,影響失業率與物價上漲率間的抉擇關係。
正斜率的菲律普曲線是一種失業率和通貨膨漲率同時增加的一總菲律普曲線,這總狀況通常
都發生在一些災難過後,如戰爭或金融風暴等等之類的個案下會有很明顯的狀況,以德國的案例來看西元1929年到1923年德國失業率高達25%,而物價戰後較戰前上漲一兆四千億倍,當時一份報紙售價二千億馬克。而民國光復年的時候也有類似的情況,但就近年的狀況來看,民國88到89年也曾出現正斜率菲律普曲線,88年失業率2.92% 通膨0.18%,89年失業率2.99% 通膨1.25%,95到97年也有出現,95、96年失業率3.91%,97年失業率4.1%而95到97年的通膨率為0.6%、1.8%、3.53%。
十五、P.652何謂通膨目標化機制?
定義:通膨目標化機制有一些共同特徵:(1)設定明確的通貨膨脹率目標值或區間,通常介於1%~3%(2)以銀行間市場的隔夜拆款利率為操作目標(3)中央銀行有責任達成通膨目標,因此須按時公布《通膨報告書》(inflation report),說明通膨的發展情豕及中央銀行的對策。
目前世界各國中央銀行的首要任務是維持貨幣穩定,即穩定物價。而要穩定物價,中央銀行必須使用各種政策工具,來控制貨幣供給額。如果中央銀行不獨立,譬如需要幫政府彌補財政赤字,把赤字貨幣化,將造成貨幣供給額的巨幅增加,抵銷了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功用。所以不獨立的央行其物價膨脹通常較高。是故中央銀行首先要獨立的,就是跟財政部劃清界線;貨幣政策的制訂,不受財政赤字的影響,這就是經濟上的獨立性。其他有關獨立性可參考《通膨目標的涵義》。
各國在擬定貨幣政策時,有時中央銀行會直接以通貨膨脹率為貨幣政策標的,訂定明確的物價穩定目標值或是區間並以之為目標執行貨幣政策,這種方式稱為通膨目標化制度 (Inflation Targeting)。此制度由紐西蘭率先實行,參考《通膨目標的肇始》。
目前,主計處是以民國八十五年為基期(指數為100),八十六、八十七年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分別為100.90、102.60。據此,我們可以算出,八十六年的消費者物價上漲率為0.9%(100.9/100),八十七年的物價上漲率為1.7%(102.6/100.9)。
其實,維持物價穩定,單靠中央銀行是不夠的。通貨膨脹一旦發生,便很難遏止;因此,中央銀行必須隨時注意各種經濟金融情勢,防範通貨膨脹於未然。前面提到過,過多的資金或貨幣追逐太少的商品及勞務,會造成通貨膨脹。在一般狀況下,生產面增加的速度是較緩慢的,如果社會上的貨幣數量增加太快,一定會造成通貨膨脹。因此,中央銀行必須要謹慎地控制資金的供應,才能維持物價的穩定。
緊縮貨幣對抗通貨膨脹
簡單地說,如果中央銀行認為社會上的資金太多了,可能會引起通貨膨脹,就應該設法減少資金供給,這時中央銀行採取的措施就叫做「貨幣緊縮政策」。反之,當中央銀行認為社會上資金不足時,就會增加資金供給,而採取「貨幣寬鬆政策」。
那麼,中央銀行用什麼方法來寬鬆或緊縮資金的供給呢?通常,中央銀行採行的方法有調整重貼現率、存款準備率,以及進行公開市場操作等。
資金水準鬆緊要適當
重貼現率是銀行在短期資金不足時,向中央銀行請求借款所適用的利率。當中央銀行降低重貼現率時,銀行的借款成本降低,而會向中央銀行借入較多的資金。這表示在當時的經濟狀況下,中央銀行樂見資金寬鬆。
反之,如果中央銀行提高重貼現率,則表示中央銀行正送出警訊,設法使過熱的經濟活動「降溫」,避免形成通貨膨脹。存款準備率是規定銀行所收受的存款中,必須保留而不能貸放出去的比率。比方說存款準備率是10%,表示銀行每收受100元的存款,必須保留10元交由中央銀行保管。
如果,中央銀行將存款準備率降低,則銀行有較多的資金可以貸放出去,表示中央銀行採取的是寬鬆的貨幣政策。反之,調高存款準備率會使銀行的放款能力降低,社會上的資金將減少,而形成緊縮的貨幣政策。
所謂公開市場操作,是指中央銀行在公開的金融市場上,買入或賣出票券(政府債券、商業本票等)。當中央銀行從市場上買入票券,並付出款項時,市場上的資金會增加。反之,賣出票券時,中央銀行收回資金,市面上的銀根會緊縮,而可以減輕通貨膨脹的壓力。
關切物價,無時無刻
公開市場操作是中央銀行最常使用的貨幣政策工具。必要時,中央銀行可以每天隨時進行公開市場操作,以影響整個社會的資金水準。因此,中央銀行無時無刻不在密切觀察各種經濟現象,調節資金狀況,使國家經濟活動能順利運作,並且嚴防通貨膨脹發生。
除了中央銀行以外,政府其他單位也都對穩定物價付出不少心血。多年來,財政單位合宜的財政政策,農漁業單位協助維持充裕的食物供應,工業單位幫助提供質優且價廉的工業產品,以及其他政府單位在產銷制度及運輸系統上的改進,使物資供應順暢等等,都是物價穩定的功臣。
台灣目前並沒有採用通膨目標化機制,但是在2008年期間有宣佈石油凍漲的政策。 央行總裁彭淮南指出,2007年中,美國房地產泡沫引發金融危機,進而導致全球經濟衰退。台灣因出口市場集中,又以資訊通信產品為主,而且其產業的所得彈性較高,因此出口大幅衰退而使經濟負成長。面臨嚴峻的經濟衰退,央行積極採行因應措施,自去年9月26日起,7度調降各項貼放利率,累積降幅達2.375個百分點,資金寬鬆,有助於減輕外需減弱對國內經濟不利的影響。彭淮南表示,各國央行向來重視物價的穩定,近年來不少國家的中央銀行更採行通膨目標機制。包括英國、瑞典、紐西蘭、西班牙、巴西、南韓和泰國等。物價有很多種,央行所關心的物價是核心消費者物價(CPI),也就是剔除蔬菜、水果及能源的消費者物價。因為蔬菜水果價格受天候的影響,而油價在短期內受OPEC的影響,容易大幅波動。由於貨幣政策從採行到效果的顯現有一段時差,因此央行在釐定貨幣政策時,必須考量未來的物價走勢。的代價。而且一個國家的經濟對外開放程度越高,貨幣政策的效果也會減弱。雖然貨幣政策的有效性有時會受到影響,彭淮南表示,從1998到2008年,台灣物價上漲率相當的低而且穩定。CPI平均上漲率僅1.2%,而其標準差也只有1.1%。
全站熱搜